刘家伟、刘文宁:碎片化传播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坚守与创新

2020-06-28 12:18 来源:《传媒》杂志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工人日报编委会迅速组织应对,及时调配力量,全方位报道战疫群像,为疫情防控提供舆论支持。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和特点,适时作出调整,加大了移动端新闻内容的推送力度。其中,《工人日报e网评》作为融媒试点项目推送的一批评论文章,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体现了主流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主推新闻评论,致力于降低受众获取真相的成本、凝聚更多理性声音 

  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元化主体的加入带来了新闻生产的碎片化。一些自媒体追求短平快,对信息不加甄别筛选;一些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中,受不同平台传播规律的制约,信息传播呈现一定碎片化倾向。加之用户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时间也是碎片化的,时空与情境快速切换的特点往往带来个体思考和表达的碎片化,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从整体的传播格局来看,多种主体生产的“碎片”,可以使媒体描绘的景象更为丰富、立体、全面,但这样一种判断、整合、梳理,需要媒体具有相应的责任担当、专业能力和载体手段。这给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受众甄别、筛选出真实、优质、高效的信息,已经或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中的“富矿”。 

  2019年5月,工人日报推出融媒评论栏目《工人日报e网评》,意在探索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尝试在碎片化传播与阅读时代,为受众打通求解真相的“绿色通道”,降低受众获取真相的成本,凝聚更多理性声音,提升舆论生态健康指数。 

  为移动传播平台量身定做的这个栏目特点鲜明:一是以项目制的形式运作,打破现有的部门界限,整合社内报、网、微、端评论力量和资源;二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其选题策划、会议讨论、写作编辑、审稿推送、反馈互动,都采用线上模式;三是在坚守新闻评论思想性的前提下,尤其注重根据移动传播的特点探索流程再造、表达创新,使评论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工人故事、讲好中国工会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工人日报e网评》已推出百余篇评论文章。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报社紧跟疫情中的重大新闻及舆论动态,推出网评30多篇,直击抗疫进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澄清流言传言、疏导焦虑情绪,明辨是非善恶、直陈利害得失,鼓舞信心勇气、凝聚向上能量,积极配合和助力全国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复学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其中,《今天怎样被感动,明天就请怎样去尊重》《“唐主任”被光速免职,能否震醒那些打盹儿的干部?》等,均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从普通人视角、人文视角,解读中国抗疫的“精神密码”——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埋头苦干,起到了温暖人心、提振士气的作用。

  把握真实性原则,与受众同频共振,创新评论语态,是不断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真实性原则是第一位的 

  此次疫情中,一些不实信息更多借助于强关系特征的熟人网络,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快速裂变。因此,梳理信息、还原事实、澄清真相,成为融媒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建一座高楼前要先平整土地一样——评论要摆事实、讲道理,但讲道理之前,摆事实无疑必不可少。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与有不同看法的人群沟通,也能避免鸡同鸭讲式的争执、撕裂;做到了这一点,才更容易赢得信任。 

  还原真相,并不限于新闻事件本身,还包括事件发生后,舆论场上各方不同声音与观点的梳理,比如对网友跟帖中的信息归纳与分析。工人日报推出的评论《公布疫情“同台竞技”,谁被甩了几条街?》中,新闻的切入点就是若干城市网友在新闻跟帖中的不满、呼声。网友的声音与建议构成了这一评论的新闻事实,同时也是其评论观点的来源。 

  今天的用户已习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有些新闻事实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水落石出。一条爆炸性信息出现了,业内同行曾有“此时不能立马扑上去、需要‘退半步’”的说法,这就是经验之谈。退半步,并不是退缩,更不是漠视,而是站在一个高点看清全局。可以说,一些事实真相的发现,本身就是在一个过程中完成的。 

  找准与网友同频共振的“频道” 

  融媒评论要黏住受众,消除“隔屏”感、隔膜感,其中,重视与受众的共情是一条重要法则。这种共情,即跟网友在情感共鸣、情绪共鸣、心理共鸣中,找到“我们在一起”的感受。 

  在热点新闻报道之后,网友的跟帖、评论很多,包括各自的感受、不同观点的争论、对不明问题的追问、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呼吁等,往往是热点新闻后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集纳、梳理、分析网友的声音,可将评论员与网友共同置身新闻舆论的现场——它不同于新闻发生的现场,它是新闻引发的舆论现场。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一颗石子落入池塘,而周边激起的层层涟漪就是受众的声音,那么,评论就不能仅盯着新闻这颗石子,而要将周围的涟漪一并纳入分析的视野,即关注“新闻+众声”,而不是只关注新闻。 

  找到与网友同频共振的“频道”,就意味着评论从选题开始,作者、网友就在一起,共同处于舆论现场之中,网友的跟帖构成评论的部分线索、层次及建议,它们是新闻事件的后续进展,共同构成舆论事件的全部——“一整座池塘”。 

  贴近现场让评论更接地气 

  疫情给了融媒评论较之以往大为不同的写作机会,即作者被置身于众多新闻事件的真实现场,作者的“在场感”陡然提升。评论所涉及的很多新闻、现象,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这种情况下,评论更自然地站在与受众平行的视角,“零距离”感受他们的冷暖悲喜。 

  当然,疫情毕竟属于特殊情况,更多的新闻事件不会让作者有这么真切的现场体验与感受。但它给媒体人的启示是:置身新闻现场、尽可能贴近现场,会为评论写作提供更真切的感受与更到位的分析;不能贴近现实中的新闻现场时,就尽可能贴近舆论现场,从网友的感受与意见中捕捉深层脉搏与民意,让评论更接地气。 

  以图片视频切入的表达更易将受众带入特定情境氛围 

  让受众第一眼接触画面、视频等影像信息,比起文字类表述,更容易有带入感。比如,3月6日推出的《一张看夕阳的照片,何以让无数人动容?》,新闻是武汉一家医院的庭院内,一位医生陪一位87岁的老年患者一同欣赏日落——蓝天白云,大地一片金黄……疫情期间,这一画面格外温暖人、打动人,直观地展示出受疫情所困的人们对久违的人间烟火的渴望。作者基于对疫情中公众心态的准确把握,敏感地捕捉到这张照片背后的深意——记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感恩为此拼上性命的医护人员! 

  融媒评论可以让人在手机上一眼就看到直观的图片或视频,更容易将受众带入特定的情境氛围,提供一种情绪铺垫。

  引导舆论热点、回应公众关切,秉持理性立场、传递人间温暖,是媒体人必须坚守的理念 

  此次战疫报道中,工人日报始终坚守着引导舆论热点、回应公众关切,秉持理性立场、传递人间温暖的理念。 

  既要接地气,又不失厚重 

  该栏目评论大多由鲜活的个案新闻切入,由点及面,由个案引发普遍性思考。这要求评论的主题开掘必须尽力拓宽半径,触及更有普遍意义、更值得反思的问题,或者是群体困境、精神困惑、治理等难题,或者是善恶、真伪、是非等价值层面的问题。 

  4月7日推出的《“神兽”出没,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由多个省份陆续明确开学时间表切入,先是集纳了禁足在家的家长与“熊孩子”对峙的现实桥段,形象反映疫情中不少家庭的真实亲子关系,进而反思:难得的共处时光,正是改善亲子关系、用心亲子教育的良机,最终拓展到“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主题,流畅自然,入情入理,颇有可读性,又不失厚重。 

  既要有锐度,也要有温度 

  评论要有针对性,旗帜鲜明提出批评、寻根溯源发出警示,是新闻评论必须保持的锐度。同时,评论也要注意讲理的方式,让评论更有温度。 

  2月9日推出的《故意隐瞒?“也许没事”的侥幸太坑人了!》一文,核心是揭示故意隐瞒病情的后果和危害,以此发出警示。文中,作者站在隐瞒者的立场,列举出故意隐瞒病情者的各种缘由,比如,自以为没有症状、只去了一次武汉不可能感染病毒;害怕被隔离后,与周围的邻居、朋友疏远;担心与家人再难见面,等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承认这些人之常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病情是隐瞒不住的,心存侥幸只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这就使评论既保持了锐度,又容易让受众接受。 

  既讲究共情,又讲求深度 

  评论在做因果分析时,必须保持谨慎,摒弃简单思维,把各种因素想得更周全,把可能的意外情况、质疑声音都考虑进去,让评论的逻辑更加周严、判断更加精准、结论更有说服力。 

  以《公布疫情“同台竞技”,谁被甩了几条街?》为例,评论在分析一些地方疫情信息发布不透明、不充分、不及时的原因时,不是简单地指责某些官员缺乏责任心、敷衍工作,而是既分析了制度缺陷的客观原因、呼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同时强调各地官员应有更强的主动作为意识。这让评论没有停留于一般人对监管者的不满层面,而是着眼现实,富于建设性,有助于推动问题解决。 

  探索创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与分发的模式,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经历了此次抗疫报道,让媒体人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不能等待观望,不能停滞不前,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深融时代,当主动作为、改革创新、不辱使命。  

  (作者刘家伟系工人日报社总编辑,刘文宁系工人日报社编委、新闻评论部主任) 

(责任编辑: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所有京ICP备1703524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691号Copyright 2012 Chinatrad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经济传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