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数字化为其插上翅膀!

2024-08-29 10:55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数据显示,在中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慢性肾病患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与疾病斗争是一场漫长的战斗。 

  21岁的阿珍,此前很少生病,2008年被确诊为慢性肾脏病,从那以后,她便踏上了长达十几年的求医路;37岁的星星是一名图书编辑,做了13年的血液透析,曾经半年都在医院,只能从医院的小窗户往外看。 

  加强健康科普、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时代孕育出健康科普新样态,新媒体平台、渠道正成为医患互动的连接器、科普效率提升的加速器,助力健康科普进入高品质时代。 

  高质量科普内容创作,增加专业健康知识供给 

  医学科普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专业领域,高质量的内容供给是做好健康科普的基本要求,也是守护公众健康的根本保障。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推进健康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院协会健康运动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全民健康促进活动特聘专家牛国卫谈到,如今,健康科普已经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全面开花的态势。线下的人际交流,科普触达效率高。以短视频、直播为形式的线上科普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特征,但是,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伪科普,需要加强把关。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也认为,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参与到科普工作之中来,科普内容的供给,尤其是高质量健康科普内容的供给有了较好的改善,公众的健康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一些科普流于形式,同质化、伪科学等问题也在制约着健康科普的发展。 

  破解健康科普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同质化难题,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内容迫在眉睫。传媒茶话会关注到,在今年的世界肾脏日、世界高血压日,腾讯新闻《超级问诊》栏目聚焦肾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防治问题,陆续推出《拒绝人生的无力感》《掌控人生的压力值》等科普微纪录片,为公众提供专业、科学的健康知识,引导大众积极对待疾病。 

  数据显示,慢性肾脏病科普微纪录片《拒绝人生的无力感》上线仅半个月,播放量就超5500万,互动量超过270万,整体曝光量约5亿+ 

  高质量的内容供给需要以专业性和真实性为依托,《超级问诊》请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知名教育自媒体人樊登对谈权威、知名的医学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等,拆解、传授慢性病的治疗与预防知识,传播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把健康科普纪录片变成了一次精品化患教创作,不仅让纪录片的内容故事真实生动、更具可看性,也进一步提升了纪录片的内容影响力。 

  每一期节目,《超级问诊》都通过真实讲述多个慢性病患者的故事以及与疾病斗争的历程,以病患的第一视角传播健康观念。节目播出后,得到积极、正向反馈,不少受众在观看完节目后,积极留言、点赞、转发视频,众多网友在视频后留言,深感健康生活、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一档健康科普IP,《超级问诊》以优质内容为基础、创新健康科普形式,吸引了高质量用户关注、真实反馈共情,实现了内容出圈、影响力破圈,促进了更长远、更健康的高品质健康科普之路。 

  数字化能力,推动健康传播可见可及 

  健康科普不仅需要优质的内容为基础,而且需要创新表达,提升传播效果,实现传播的破圈、知识的破壁,让健康传播走向、深入大众,数字化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传媒茶话会发现,《超级问诊》栏目推出的三期慢性病科普纪录片之所以能出圈,并为用户认可,和腾讯生态独有的资源和优势密不可分。 

  数字化不仅直接孕育了创新的健康科普形式,而且,以互联网大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发挥在用户规模、传播效能、互动性等方面的能力和优势,通过生态资源联动,推动专业知识出圈,提升科普传播效率和触达率,实现健康科普的可见和可及。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数字技术加持下,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互联网、走近网民,开辟了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新图景。伴随科普数字化内容创作理念的深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更多的优秀内容创作者被看见、记住,健康科普进入数字化创作、传播的新阶段。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施琳玲讲到,数字化不仅为医患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也为健康科普提供了新的载体,从而帮助大众获得可用的健康知识,增强健康传播的参与度。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专家走向新媒体端,借助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病人提供个性化诊疗,为大众提供专业的健康科普。 

  当下,健康类短视频、科普直播成为健康传播的新常态。医生、专家与公众通过数字平台,建立了新的连接,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单向、灌输式健康科普模式,让科普、患者教育逐渐从线下走到线上,即时互动、交流,提升了健康科普的效率与受众体验。 

  短视频、直播也催生了自媒体健康科普业态的繁荣。在众多短视频平台当中,视频号凭借其独特的用户生态,成为大健康内容传播的一片沃土;在抖音有3.5万余名认证医生,每天新增2.1万个健康科普内容,有2亿用户从平台上获得相关内容;快手搭建了“快手健康”专栏入口,并上线了“问医生”“查症状”等涉及线上医疗服务的窗口。 

  “直播、短视频,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公众传递可视化、可感的内容,而且具有即时互动性,能降低大众的信息接收门槛。”施琳玲表示,数字化手段拉近了传受距离,帮助科普工作者同大众建立了新的连接和信任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医患关系。 

  在王大鹏看来,社会公众呼吁专业机构和人士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内容,同时也需要平台等各种渠道传播、推荐有深度、有品质的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和渗透,让健康科普发挥更大价值。 

  以《超级问诊》为例,其以数字传播为依托,发挥腾讯平台的用户规模优势以及视频号的社交触达、朋友圈裂变传播优势,并通过腾讯新闻、腾讯视频两大平台协同曝光,联动腾讯生态的创作者,打造健康传播矩阵,进一步精准触达核心病患人群,引起圈层人群关注,实现了节目的全网触达,让专业、有用的健康知识惠及更多人群。 

  “让大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这是健康科普目标和基本理念。”牛国卫认为,目前,缺的不是专业、有质量的内容,关键是增强转化效果,即把抽象、晦涩的知识,转化为通俗化的语言。新媒体传播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和贴近受众的传播环境,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应该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提升健康科普技能,打造亲近性传播,增强健康科普效果。 

  多主体共创,让健康生活为全民共享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健康科普既不是科普专家的自说自话,也不是机构的“独角戏”,而是医患的双向奔赴和多元主体的合力共创。数字化时代,健康传播需要引导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同时,需要降低公众获取健康知识、常识的门槛,让健康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为了提升全民参与的热情,腾讯还联合知名保健品企业联合发起“越走越带劲”全民行走公益活动,发挥健康内容上的专业力与平台数字化传播能力,通过微信运动与小程序承接活动玩法与流量,突破线下活动的时空限制,以“行走捐步数”的趣味性吸引大众参与,在行走中发现快乐和健康,推动科学的骨健康理念在广泛人群中的有效触达。 

  激发全民健康传播参与热情,需要更多元的形式创新。据施琳玲介绍,2021年起,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会办公室、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机构联合主办了《健康脱口秀》节目,以科学的姿势吐槽,用健康的金句辟谣,让观众在欢声笑语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她看来,健康科普还可以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游戏相结合,营造更为轻松、舒适的参与氛围。 

  数字化赋能健康科普创新、提质增效,正展现出全方位、系统性的行业变革能力,不仅能促进健康科普内容形式的创新,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供给,也能发挥渠道、传播优势,助力健康科普突破重围、破圈,提升触达效率,更能为大众化、趣味化的健康科普提供新兴载体,激发健康科普的全民参与热情。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字化与健康传播、患教科普的深度融合,将激发更多元、可持续的创作、传播活力,促进健康公益的创新发展,助力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实现健康生活方式与理念的共创共享。(作者:李磊)

(责任编辑: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所有京ICP备1703524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691号Copyright 2012 Chinatrad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经济传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