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胜利》看总台大片的底气和大气

2025-09-18 15:11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大片看总台是一张金字招牌,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聚力打造精品力作的战略之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张金字招牌再次被擦亮。 

  总台近期推出的10集大型纪录片《胜利》,以宏阔视野构建历史叙事体系,史诗般展现中华民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十四年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纪录片《胜利》在总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两集连播,引起极大关注,收视率压过了黄金时间的电视剧,好评如潮。 

  传媒茶话会近日就该片的创作过程访谈该片总导演、总撰稿肖同庆。 

  全球打捞历史拼图,筑牢作品厚重根基 

  一部历史纪录片的生命力,始于对史料的敬畏与深耕。在访谈过程中,总导演、总撰稿肖同庆一直在强调这一点。 

  在纪录片《胜利》当中,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瞬间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多张原版照片,记录了武汉市民观看空战的经典瞬间。电影导演黎明伟拍摄的十九路军上海巷战,壮烈程度令人惊心动魄。这些罕见的历史资料,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 “一二·” 运动的原声解说,是国内首次披露的影音资料。热情高涨的学生爱国运动,配合斯诺难掩激动的现场解说,让观众对这场90年前的运动有了身临其境的观感。 

  史料的价值,远不止填补情节的空白。肖同庆表示,《胜利》将每段史料的细节及其呈现的观点利用到了极致。他举例说,凯旋的飞虎队队员亲吻大地,故宫受降仪式的日本侵略军交出战刀……这些具象的画面被精准捕捉到节目的解说当中,构建起生动的历史叙事,有效增强了政论主题下的感染力。 

  荷兰导演伊文思镜头中的《四万万人民》,美国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里中国军民在困境中的坚守,美国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在原片中所使用的解说……这些来自不同创作者的镜头和观点,被原汁原味引用到节目当中,为节目注入多元的观察维度;既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的中国,也自然地印证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逻辑。 

  当这些跨越国界的史料在片中交织,《胜利》便不再是单纯的民族记忆回溯,而是以全球视野构建起更具说服力的叙事表达。《胜利》对史料价值的极致追求,让作品有了经得起推敲的硬核根基;对叙事多元性的包容开放,则让作品的格局突破地域界限,尽显恢弘气度。 

  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赋予作品温暖的灵魂 

  在《胜利》对历史的讲述中,没有错过那些历史亲历者、见证者与和平捍卫者。 

  在《胜利》立项之初,肖同庆就派出两个摄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寻访抗战老兵,50余位平均年龄96岁的抗战老兵接受了采访。镜头记录了老兵们珍藏的旧军装、磨亮的军功章;记录下他们提起往事时泛红的眼眶、颤抖的双手,更有他们不曾磨灭的抗战记忆。 

  96岁的郝效忠回忆左权将军牺牲后,老百姓也在哭,军队基本上上下都哭成了一团,哭得两眼都红了。”100岁抗战老兵廖沛林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中敬着礼高喊:兄弟们、同学们!712885团廖沛林来看你们了,来陪你们了!这些话语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旁白都更有力量。当老兵们的个人记忆在片中奔涌、汇聚,便形成了澎湃的民族集体记忆,显露出作品关照民族精神传承的宏大格局。 

  数字技术有效辅助,还原可感知的历史现场 

  历史纪录片的创作难点,在于如何让过去现在产生深度共鸣,这也是肖同庆和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胜利》运用AIGC技术,做了大量根据文字史料还原的场景,填补了观众对历史的想象。 

  片中,戴安澜牺牲后,瑞丽江畔烈火葬英雄;九一八事变当晚一名日本关东军的回忆场景;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中战斗……27个场景、近49分钟的AI生成视频中,不同年代军装的布料纹理、枪炮武器的细节特征,甚至人物表情里的情绪起伏,每一处细节都需要经得起推敲。这要求技术人员也要对史料有非常全面的掌握,才能通过准确的提示语制作相关视频。 

  《胜利》对技术精度的极致追求,让历史起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更让作品的价值从记录历史延伸到照鉴未来的深远格局。 

  结语

  从以极简美学勾勒精神内核的片头,到以《国际歌》为主旋律的原创片尾曲《永远的歌声》,10集纪录片《胜利》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筑牢了创作大片的硬核底气。它既能深入历史的肌理,用细节打动人心,又能打开全球的视野,以格局彰显气度;既传递出个体的温度,又能彰显民族的骨气,让历史照见未来。于细节处见匠心,于格局中显担当,这或许正是总台满屏皆精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密码。(沈星阳

(责任编辑: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所有京ICP备1703524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691号Copyright 2012 Chinatrad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经济传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