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教育的变革

2024-01-10 10:28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导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201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大改革,实施了“3+6+N”的人才培养模式、精细化团队教学的教学方法、跨界融通的课程设置、多阶教学的教学维度和“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给我国新闻院校一定的启示。

  时代瞬息万变,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5G网络携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让“万物关联”升级为“万物皆媒”,对传媒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话语引导、故事讲述、流量聚合、价值吸引能力等成为传媒从业者与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竞争御风而行的核心武器,这无疑对传统新闻教育发起了猛烈挑战。教育部2012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高校设立此专业,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发展之路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在大洋彼岸,美国新闻学教育对网络与新媒体的探索要更早一些,2003年就已经有85%的高校开设了媒介融合相关课程,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在全球率先开设媒介融合专业,为了应对智媒发展2019年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轮重大改革,其探索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智媒时代对网络与新媒体

  人才教育提出新要求

  智媒时代的到来使得AIGC在传媒业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媒介生态下,面向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新闻传播教育已经到了“审时度势、精心谋划、重新布局、主动应对”[1]的关键节点,很显然,单一性专才已经无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业界呼唤的是在技能、知识、媒介上全面复合、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一)技能复合:一专多能。传统媒体时代传媒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完善的生态系统,行业内部分工明确,彼时的新闻学教育培养的往往是能够胜任其中一项工作的专才。但是,在网络与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智媒时代,只掌握一种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业界需要的是在某一媒介领域有较深造诣,可以进行难度较大的报道与编辑,即“一专”;同时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独立完成采、写、编、摄、录“一条龙”在线流程化操作,将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新闻融为一体制作出适合各类媒体刊登、发布、播出的内容,即“多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2]。

  (二)知识复合:融贯学科。“万物皆媒”的智能时代,“新闻”与“传播”的内涵被无限扩充,“人机传播”成为新范式,加之几乎所有行业的线上平台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媒介属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甚至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近年在广告领域流行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新闻传播向电子商务、企业促销方面渗透的典型[3]。这就要求智媒时代的传媒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广泛吸收各个领域的知识,如历史、政治、文学、哲学、科学、经济、环境、管理、艺术等,大范围地提高人文素养、开阔视野、整合多学科思维。

  (三)媒介复合:全媒体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纷纷布局互联网,打造信息传播“中央厨房”,进行整合多种媒介平台的全媒体传播;其他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广泛地使用多种“自媒体”平台进行组织形象和营销类传播。这就迫使新闻生产者在生产信息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传播策略。传统新闻教育往往聚焦于特定媒介平台,但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新闻教育不应该仅仅聚焦于互联网媒介的传播,而是应培养适合报纸、广播、电视、客户端、社交媒体平台等各类媒体发布的全媒体传播人才。

  (四)合作意识:团队作战。智媒时代,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成为人工智能的对手,媒体从业者需要具有媒体融合的意识,即在面对某个新闻选题时,能够迅速构思出融合多种媒体进行报道的整体策略,然后由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对文字、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将制作好的信息通过多媒体平台有效地传送给受众,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过程,必须由团队合作完成,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智媒时代新闻人才必备的品质,也是新闻人才能力的体现。

  (五)动手能力:加强实践。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的更新速度极快,从第一代“基于人工的媒体型分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到第四代“基于智能的算法型分发”为代表的客户端,用了仅仅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间,每一种信息分发方式的变革都对原有的媒体平台产生了强烈冲击。这就要求新闻生产者时刻保持行业敏锐性,不断了解、适应、学习当下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学生在校期间要尽可能早地接触实践平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铺垫。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人才教育的培养特色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019年教改后的新方案既保留了百年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做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和创新,以下试做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3+6+N”。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行了专业大融合,采用“3+6+N”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是指三个专业学习大类、六个职业路径和N个学生可自主选择的专业基础与选修课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原有的七个专业融合为三个大类:新闻学、战略传播和新闻(传播)研究。其中新闻学主要培养新闻类人才;战略传播主要培养公关、广告、受众战略、企业信息等传播类人才;新闻(传播)研究主要培养学术类人才。大部分学生通过前两类入学,这两类的课程设置在前两年大致相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新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了解,在大二末再进行六个职业路径的选择,选好职业路径后在专业学习顾问的指导下选择一定数量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来巩固职业技能。此次改革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就是专业后置,学生按新闻传播大类招生,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新闻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按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路径选择,提高育人质量。

  (二)教学方法:精细化团队教学。为了培养具有团队意识的媒介技能复合人才,目前密苏里大学采取的方式为精细化团队教学,首先是大范围实施小班授课,每班不多于20人,便于主讲教师清楚了解每位学生的擅长之处和对知识、技能的接收程度,及时对学生进行干预和帮助。其次,密苏里大学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新闻报道类课程为例,该校开出的课程高达二十多门,为学生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着力点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再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采用的是“团队对团队”教学模式,即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新闻学院的每门课程都由2-4位教师、学者和业界专家发挥各自特长组成团队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把学生分成小组教学,4-5名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任务发放,每学期一般有3-5个小任务和1-2个大任务组成。团队和团队的相互激发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课堂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习惯。

  (三)课程设置:跨界融通。美国新闻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有重视通识课程的传统,他们认为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在智媒时代,通识类课程已经无法满足业界需求,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与其他学科跨界相融,内容生产与管理、设计、视频、游戏、社交、教育等结合,拓展新的领域,形成新的传播模式,也借此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美国新闻教育改革项目“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要求其资助的12所顶尖新闻学院(包含密苏里大学)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包括历史、政治、古典文学名著和哲学在内的深入、多层次的教育,以巩固他们的新闻技能”[4]。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此次教改后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一共修120个学分,其中72个为通识和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学、科技、历史、法律等非新闻专业学分,还从其他学院聘请专家学者授课,将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融入新闻学,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内容输出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四)教学维度:多阶教学。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教学维度上一直崇尚多阶教学,即把课程根据难度划分为低阶核心课程、中阶核心课程和高阶核心课程。此次课改根据“3+6+N”的培养模式对课程的维度和学期均进行了大幅调整。首先,增加了低阶核心课程的学分和数量,将原方案中的5门课增加至7门,学分从13分增加至15分,并大幅删减了理论课程,原方案中只有1门实践课现增加至6门。其次,当学生选择自己的职业领域道路(career path)以后,必须主修一套具有6个中阶核心课程学分、15个高阶选修课程学分、23个低阶新闻传播基础课程学分组成的完整培养方案。再次,进一步优化高阶课程,即顶点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部深度新闻作品,作品会编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集,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考核依据[5]。

  (五)教学实践: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难被复制的核心优势就是它自成立以来践行至今久负盛名的“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 Method)——做中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专业实践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多媒体操作技能,从而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好充足准备,正如其官网所言:“你不必假装是一名记者,在这里你就是一名记者。”[6]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有8家自办媒体,分别是密苏里广告策划公司、《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及其网络数字版、《环球新闻记者》、广播电台、电视台、密苏里商业新闻信息网、MOJO密苏里广告公司、《Vox周刊》,这些媒体通过与课程巧妙结合的方式将教师和学生变身为真实媒体的记者、编辑和工作人员,与真实的新闻事实和客户打交道,进行新闻采写编评摄录等业务。

  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

  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路径

  智媒时代虽然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挑战,但它同时也能激励从业者生产出更富创造性的优质内容,这才是新闻教育的本源。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应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突破原有的学科划分体系,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范式和学科制度进行重新建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实际,走一条新闻卓越人才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大传播:“大类招生”和“学科整合”双翼发展。专业新闻从业者相对人工智能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选择、整合、重构并赋予新的意义,最需要的是面广、迁移性强而且概括程度比较高的核心知识,所以高校应该构建“大传播”的育人理念,加大学科内外的融合力度。第一,学科内融合,淡化系别、融合专业。密苏里大学此次教改的最大变革之处就是模糊了专业界限,不再让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具体专业,这与中国“大类招生”的理念不谋而合,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案,目前全国已经有几百所院校正在全部或部分实施。然而,在新闻传播学科,实施“大类招生”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新闻传播学类的下属二级学科有10个,它们存在大量相似的基础课程,完全符合“大类招生”的条件,高校应从底层逻辑上大幅度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业界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新闻传播人才。第二,学科外融合,封闭性课程向开放性课程转变。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偏重专业课、忽视通识课和选修课的问题,学生不但对能够提高其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文史哲等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对于辅修其他学科的双学位越来越兴趣缺乏。这就要求高校以“大学科”的理念育人[7],打破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将选修课程最大程度地开放,其中将各专业原来仅供本专业学生修读的“封闭性课程”转变为供其他所有专业选修的“开放式课程”就是一个较好的举措。

  (二)强实践:“师资”“平台”“体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综观密大新闻教育的成功之道,实践可谓贯穿了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正是“密苏里方法”的灵魂所在,也是对新闻这种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育规律的精准把握,实践教学想要做稳做实就需要“师资”“平台”和“体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第一,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团队。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新闻课程还是由理论教师授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拥有一支由专业实践教师和学术教授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前者占比高达80%以上,他们均来自一线媒体。中国高校加强新闻学科的师资力量需要“造血”“输血”两手抓。一方面,高校要对人才聘任制度进行改革,放宽学历要求,增加业务能力要求,大力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媒体经验的教师,并积极开展对现有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培训、挂职、进修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改革人事与管理制度,建立新闻传播院校与媒体机构的常态互动机制,聘请新闻业务能力强的一线名记者、名编辑、广告精英、公关精英进课堂,将实战经验作为第一手教学材料传递给学生。

  第二,自主搭建真实的校办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夯实应用性学科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数字底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但与真正的媒体还是有质的区别,真实的校办实践平台需要有真实场景的实践场所、真实任务的实践驱动和真实反馈的实践效果[8]。2021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原来的8家自办媒体全部集中在一个多媒体共享新闻中心里建成“唯一新闻中心”,在这里,编辑部每天都会准时召开编前会,主编(也是教授)会根据市场信息数据带领学生遴选选题并发布真实任务,学生们根据任务分成多条线路深入采访、使用多媒体平台对内容进行制作和分发,再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核实和发布,形成了“数据-采访-编辑-制作-核实-发布”的传播模式闭环[9]。学生从课堂跨入媒体,从学生变为记者,其效果远非实验室可以比拟。

  第三,建立与课堂有效结合的实践体系。实践体系要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与课堂进行完美融合,这既需要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也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可行方案。在密苏里大学,实践平台与课堂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日常课程的结合,此次教改又一次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并按照业务岗位的需求反向来制定实践课程。二是与暑期课程的结合,在夏季学期开设的课程基本全都是在校办媒体中进行的实践课。三是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密苏里大学的顶点课程全部为实践课,他们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真实问题、服务真实客户、完成真实任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理论课由理论教师在校内讲授,实践则将学生拉到媒体完成,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

  (三)重在地:打造服务地方的自媒体矩阵。密苏里大学除《环球新闻记者》以外,其他媒体全部都是以报道和服务哥伦比亚城为主要范围的社区性媒体,它们自创办之初就秉承“服务社区”的宗旨运营。对中国高校而言,尤其是地方高校,将“服务社区”作为核心教育理念不但是强化应用型定位、彰显其办学特色的绝佳手段,也是主动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有效提升办学实力的应有之义。第一,高校要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以密苏里大学为核心的哥伦比亚城社区氛围浓厚,校办媒体的开展紧紧围绕社区需求展开,这是这些媒体能够风行百年的秘诀。中国不同区域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高校应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研讨、实地调研等活动,了解地方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高校自媒体平台的创办理念,走出校园,办地方需要的媒体。第二,高校要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多年来,密苏里大学自办媒体不断挖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件,涌现出一系列优秀新闻作品,例如新闻学院学生康纳·吉芬多次跟随密苏里河救助小组打捞废弃物品,采访和拍摄了大量相关材料,最终写作的长篇特写荣获了美国赫斯特新闻奖写作奖。另一名学生凯瑟琳·默克别出心裁地报道了岩桥高中第一个获得“返校节皇后”(一般为女性)的男孩的故事,在全国范围内激起热烈讨论。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只有真正了解社区、关心社区,才能发现社区的隐秘宝藏,写出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作品。第三,高校要做好地方人才支撑工作。百年来,密苏里大学为社区培养了大量新闻人才,大量学生进入《芝加哥时报》《丹佛邮报》等地方性媒体工作,不断挖掘地方需求、服务地方的理念为他们做相似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留在地方发展,以服务地方为特色的培养方式会给地方输送大量了解地方需求、擅长服务地方的媒体人才。

  (四)显特色:结合院校特点走个性发展之路。正如前文所说,新闻学科的学生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应对智媒的发展,但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我国高校有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如此丰富的专业难免让学生在修读跨学科学分时感到茫然无措。而且,学生修读专业过于多元,没有侧重,学院就很难为其设置高阶融合课程,造成的结果就是新闻与其他学科各说各话、各行其道,缺乏深度交流、融合和应用,所以高校应该在尊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有所引导,结合院校特点走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路线,其主要着力点可以放在两方面。第一,以所在高校特色为依据确定学生的跨学科方向。一般而言,综合类院校可以主推优势学科,密苏里大学除新闻外,比较知名的学科是食品和自然资源、工学和商学,所以新闻学院会优先推荐学生修读这些专业。我国的综合类院校也都拥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类院校可以主推专业学科,如理工类院校可以借助全校理工科的强势平台,把新媒体与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结合,走“技术传播”特色;政法类院校可以借助学校的法学资源优势,把新媒体与法学进行结合,打造“法治传播”特色;与国际政治学科交叉模式则可以重点培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第二,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跨学科方向。如果学校能够搭建真实运作的实践平台,学生就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会不断发现解决方案中所运用到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迁移、综合、运用与交叉,从而明确自己的跨学科方向。

  综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科技的迭代与创新、每一次产业的转型与变革都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实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人工智能正在向产业互联网深度演进,表现在传媒领域就是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型。这对新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国内外新闻传播院校无一例外不在积极探索更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应该在充分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规模优势、数字技术优势,并结合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能够持续发展、科学高效的特色之路,用“数”赋“智”、不断创新。(王晓红)

(责任编辑: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所有京ICP备1703524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691号Copyright 2012 Chinatrad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经济传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