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热梗”,但不止于“热梗”——哈尔滨文旅传播路径分析

2024-04-12 15:56 来源:新闻战线

  摘要

  刚刚过去的冬天,哈尔滨因“热梗”实现“破圈”传播,是城市、传播平台、主流媒体、自媒体和游客共同助力的结果。主流媒体可以从中总结传播规律,做好热点传播。本文以网络热词,即“梗传播”为视角,深度分析哈尔滨文旅相关微博热搜话题,探究哈尔滨“破圈”传播的经验及启示。

  冰雪大世界开园不到3小时预约人数破4万,元旦假期全市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刚刚过去的冬天,哈尔滨火了。在微博、微信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尔滨”“小金豆”“小砂糖橘”等关键词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热浪,话题热度持续升温。

  “尔滨”是如何走红网络的?其传播过程有哪些启示?本文以网络热词,即“梗传播”为视角,深度分析哈尔滨文旅相关微博热搜话题,探究哈尔滨“破圈”传播的经验及启示。

  从“梗化”语态看热点的形成 

  哈尔滨并不是第一次走红网络,作为老牌网红城市,哈尔滨在2023年末的热度尤其引人注意。只是这一次的“翻红”,恰恰始于一次意外事件。入冬以后,东北地区照例开启了自己的冰雪迎客流程,12月19日,关于黑龙江哈尔滨出现了两个微博热搜,分别是#哈尔滨退票事件#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致歉#。事由也很简单:冰雪大世界开园第一天,超过4万游客进园,导致排队时间过长,不少人无法玩到想玩的项目,因体验不佳引发了退票风波。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迅速作出反应,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开信致歉并连夜整改。

美轮美奂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得当的危机应对,消弭了可能的对立态势,给之后的“暖萌互动”预留了舆论空间。随后,哈尔滨便突然“火”起来了。

  微博热搜话题是微博平台热度的集中体现,从热搜中可以一窥哈尔滨的“破圈”传播。目前,相关微博热搜数量已经很多,我们以核心关键词“尔滨”进行统计。

  2024年1月21日,以“尔滨”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客户端搜索,获得话题46个,其中热搜话题39个。这里面,既包括在各大平台广为流传的热门词#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等,也有哈尔滨对南方游客的“宠溺”细节,如大熊猫和企鹅、冰上的坦克、松花江畔的白马和南瓜车、服务人员“夹子音”等。而随着南方游客陆续到来,关键词又进行了扩展,产生了如“小砂糖橘”“小菌主”“小火锅”“小熊猫”“小当归”等,而后又拓展到北方小游客如“小东北虎”“小冻梨”等。

  从“尔滨”到“小砂糖橘”再到“小冻梨”,这些微博热搜以关键词的形式直观展现出哈尔滨火爆出圈的过程。从这些关键词的特点,我们可以一窥哈尔滨“破圈”传播的“流量密码”——“梗化”语态。也就是说,这些关键词,体现了网民的“造梗功力”,正是这些热梗,让“流量加持”有了发力点。那么热梗究竟是如何产生并“破圈”传播的?

  热梗离不开共同的兴趣群体。比如,从“哈尔滨”到“尔滨”,这座城市实现了拟人化,当地人捕捉到这一称呼背后共同的身份标签。这样,便形成了一群懂“梗”并愿意用“梗”的人,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使用这些关键词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梗”实际上变成了浓缩大量信息的“磁铁”,经过社交媒体的“加热”,成为热梗。

  模因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互联网模因是指在用户对信息不断地模仿和改编中,在网络上能够迅速传播扩散并且带有强烈感染性的网络语言、图片和视频等。有学者将具有较强传播力的模因称作“强势模因”,认为凡是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的范围广、存活的时间长、传播效果明显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模因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维护模式、中期的扩展模式和后期的修改模式。具体到此次网络热梗中,则是“南方小土豆”这一文本式的原生模因,从简单的复制到二次创作后,模因向扩展模式转变,衍生出类似广西小砂糖橘、河南小豫米、西南暴龙、川渝狼牙土豆等其他梗。在模因的作用下,网民复制和模仿热梗,进行二次创作,文案逐渐“进化”,形成了有广泛传播力的、新的网络热梗。

  从热搜形成热梗并在网络上“破圈”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输电效应”:一个事件或者地方形成热力高峰,使一个词成为热点、爆款,产生强大的传播力,为其它相关词赋予能量,也就是“输电”。如此前因淄博衍生出的“淄博烧烤”,再如这次由哈尔滨、东北等关键词衍生出的相关热点词汇,从中可以观察到,#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话题虽然也很火爆,但其阅读量均不超过一亿,一旦与“尔滨”“东北”等关键词关联,便形成了多个阅读量过亿的热搜,足见爆款词的“输电”作用。

  在热词“输电”完成后,社交广场便迎来了“细节大爆炸”:附着于一座城市的一切细节,都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过去无人问津的人、事、物,或是新出现的小细节,都得到重新整合和传播(比如多次出现的冻梨,以及上文提及的冰上坦克和南瓜车)。就此,观众或游客的正向满足效应得以形成,在热力之下,一些诉求和预期会得到快速满足和实现,形成正向的能量输出。网民关注热点,跟进细节,得到了积极的情感满足——看到玩得尽兴、深受“宠溺”的游客,大家代入其中,自己出游在外被尊重、被照顾的心理诉求得到了满足,获得了阅读的爽感。

  “梗传播”的三个特点 

  具体来看,这些“破圈”传播的热梗往往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城市的拟人化传播。城市的拟人化传播,就是将城市视为有生命的实体,赋予一座城市人类的某些特征(网民称之为“市格”),建立并传播城市形象,拉近与游客的距离。比如这次,哈尔滨相关部门与本地人为了吸引游客而采取的种种措施,赋予了“尔滨”一种“讨好型市格”,而部分媒体标题中喊话的形式,也让“尔滨”越来越像一个邻家大哥。这些要素经由当地政府、媒体、普通用户在社交媒体的反复运用得到强化,从而让哈尔滨与公众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城市与游客形成更积极的互动。

  人的拟物化传播。人的拟物化传播,可以理解为将人比喻为某种物,以产生亲近效应,并通过传播手段将这种说法推广的过程。在互联网上使用转喻的词语指代一个群体,尤其是地域群体,本来容易引发歧义。但此次“小砂糖橘”“小土豆”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情境,被赋予了一种“可爱”“萌新”的意味,隐喻了来客的尊贵、主人的谦卑,传递了一种热忱甚至宠溺的氛围。为了避免物化的嫌疑,消解可能的歧义,当地人自称是北方“大地瓜”、东北“大冻梨”,用一种可以算得上土味的称呼,反衬“小土豆”“小砂糖橘”的可爱,凸显东北人乃至北方人对南方游客的诚意。

  用食物来称呼游客,也是十分巧妙的。“饮食”是低观点性、高游戏性的议题,参与者会把姿态放得比较低、比较松弛,这让话题本身变得较为安全,甚至可以当作社交货币使用。参与者将姿态放低,以松弛的状态参与讨论,对网络热梗的流传,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萌化传播。萌化传播,是一种利用“萌力量”进行传播和形象塑造的策略。有学者这样定义萌力量:“萌力量指各类组织通过挖掘并展现以‘可爱’为中心的萌元素,通过特定的语言、动作、表情或动漫、吉祥物等形式开展传播、沟通活动,从而实现博得好感、赢得支持、改善形象、疏导情绪等目的的力量。”无论是哈尔滨出圈的小动物还是游客小朋友,他们大大的眼睛、呆萌的神情、圆滚滚的身体等特质,无一不体现“可爱”的特点,他们让信息更加柔化,传播更具趣味,能够激发受众内心感性的一面,从而获得更多关注和喜爱。

  从拟人化、拟物化到萌化传播,这些热梗特点都离不开同一个本质——社交化的情感传播。一座城市对人的传播过程实现社交化,一种原本抽象的城市性格经由当地人真诚、暖心的服务变得具体,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过程被赋予情感,一个个本不具情感的城市形象经由当地主动、热情的呼唤产生共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从人们将哈尔滨视作“尔滨”,到南北方积极喊话联谊,社交化的情感传播得以实现——游玩变成了串门般的社交,游客与当地人双向奔赴的情感体验也被激活。

  热点传播的启示 

  哈尔滨实现“破圈”传播,有其普遍的传播规律:

  把握热梗,借势传播。从网络特别是社交平台获取信息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对各种热梗持开放和欢迎的心态,喜欢用“梗”、乐于玩“梗”,积极参与到网络流行文化的狂欢中。所以,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也要用积极的心态学习热梗,借势传播。在这次哈尔滨的出圈中,不仅当地媒体借了热梗的势头,其他城市也积极参与其中,与哈尔滨热情互动。广西为了感谢哈尔滨对“小砂糖橘”的照护,发了几卡车的砂糖橘和沃柑,桂林文旅局长也喊话邀请“小东北虎”和全国各地小朋友到桂林旅游,广西多地市景区推出免费政策,“广西老表”和“东北老铁”产出了#广西哈尔滨开始异地恋了##小砂糖橘家乡回礼了##广西官方喊话欢迎小东北虎#等热搜话题。这些城市联动互推旅游的做法,都借热梗之势提升了传播力。

  立足自身,找准特色。光有热梗助力是不够的,要宣传当地的文旅资源,一定要立足自身定位,找准自身特色,通过对本地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的挖掘,用创意和敬意来打动游客。黑龙江文旅厅厅长何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的火爆其实不是偶然的,我们已经做了一年的准备。” 从2023年初开始,黑龙江在新媒体平台铺开宣传,形成红专街早市、万人雪地蹦迪、索菲亚教堂旅拍等网红打卡地,更在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方面下足功夫。不管是向周边省份借资源,还是跟其他省份互赠礼品,甚至是各种服务小贴士,都是“尔滨”的主动策划。

  尊重受众,真诚待人。有一句话最近很是流行:“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没错,真诚待人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理解受众。就宣传文旅资源的实践看,我们应该意识到,如今的游客越来越注重体验,比如为了烧烤奔赴淄博,为了“宠溺”北上哈尔滨。因此,各地媒体可以从小处出发,以丰富的文旅资源细节、生动的传播手段唤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用真诚的态度敲开网民的心门,实现社交化的情感传播。

  理解热梗,适度使用。作为媒体,既要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热梗,也要深入地理解热梗,适度地使用热梗,避免“玩梗”不当造成误解,或是过度用梗引发反感。首先,要进行审慎的判断,充分理解热梗,确保网络热梗没有存在低俗、歧视、歧义的可能性。同时,热梗的使用一定要适度,媒体要理解好热梗的使用情境,不能随意突破这一情境,也不能高密度地持续“玩梗”,避免引起网民反感或是审美疲劳。作为媒体,应当在用梗的时候,关注当地文旅的细节,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新热点。

  着眼现实,放平心态。媒体在推广当地文旅资源的同时,要注重放平心态,充分理解游客的所思所感。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和优势,当然也不会尽善尽美,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优势在媒体的聚焦下得到放大,当地的问题也有可能同步被关注。如果只是铆足了劲宣传“惊喜”,游客的期待就会被一再抬高,一旦没有体验到足够的惊喜,便有可能失望。所以,媒体在宣传文旅资源时还是应着眼现实,报道现状和努力,不要只强调“惊喜”,而是多一些实际的描述,并坚持脚踏实地、直面差评、解决问题的态度。这样,游客对于旅游有着适度的期待,当地人也不会过分期待清一色好评的结果。

  结语 

  一段时间以来,文旅市场的能量充分彰显。在哈尔滨爆火之后,全国多地文旅都“卷”了起来。从卷局长、卷小编、卷宣传片、卷明星,到卷家乡人都没听说过的特产、卷当地人没享受过的服务……这一次文旅狂欢,留下的除了网络热梗,还有真实的旅游收益。文旅单位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气质,避免过度、低俗化用梗,避免盲目追逐流量,真正吸引到游客并给予游客优质的体验、切实的实惠,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哈尔滨因热梗实现“破圈”传播,底气却不全在于此,而是背后脚踏实地的服务。哈尔滨看似突如其来的“泼天流量”,其实是城市、传播平台、主流媒体、自媒体和游客共同助力的结果。我们对这件事的关注和思考始于热梗,但不应止于热梗。主流媒体应当从中总结传播规律,并活用规律做好相应的文旅宣传;当地政府应努力留住热梗带来的流量,持续输出城市的治理智慧。我们期待哈尔滨从爆火走向长红,也期待更多城市出圈,提供优质、有趣的旅行体验,丰富广大群众的消费选择。(作者蒋新军系光明日报官方微博主编,王佳系光明日报官方微博编辑)

(责任编辑: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所有京ICP备1703524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691号Copyright 2012 Chinatrad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经济传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