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央媒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工作,是何种工作节奏?有哪些深刻体会?
9月15日,新华社国内部第一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朱基钗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分享了时政记者的实践经验。本文分享其演讲的部分内容
大家好,我是来自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的朱基钗。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的一些体会。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是速朽的,某种意义上这句话有一定道理。然而,我更认同的说法是,真正的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新华社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工作,这种体会尤为深刻。
一、记录历史的品格和力量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作为当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报道工作的两名新华社文字记者,我和同事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采写播发庆祝大会的消息通稿,用文字真实精准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庆典。
城楼上,我们自始至终都在高度紧张地工作,一遍遍核实稿件中对天安门广场现场场景的描写,一一核对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名单,一个字一个标点核校稿件中的重要信息。
当天14:34,这条以“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为电头,标题 249字,结尾带着1075个字出席人员名单的通稿发出,历史性地被49636家各类报纸、网站、广电等媒体用户和大量的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媒体终端采用,创下了新华社稿件采用的记录,因此它就是历史,这正是新华社记者的光荣价值所在。
可以说,采写这种时政消息是新华社时政记者的首要任务,是新华社报道的基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序报道,没有程序报道这个基石,所有的延伸报道都无从谈起。
从事时政新闻的程序报道必须以极端负责、极端严谨、极端耐心、极端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确保稿件在政治上事实内容上的准确无误。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常说万无一失、一失万无,必须做到绝无一失。可以说这是对新华社时政记者基本功的最严格训练。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所有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时刻,都有新华社记者在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记录历史发生的过程、全貌和细节,这正是时政新闻报道存在的首要意义。
二、刻画时代的品格和力量
有人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主要是微博、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真正严肃的、深度的新闻报道已经没有人看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相信许多年后,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看到的不应只是碎片化的信息,还要有全面深刻描摹时代风貌的新闻作品。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们不仅要记录时代潮头的澎湃浪花,更要揭示历史河床的大势走向。这就需要我们有参与者的热情、观察者的敏锐和思考者的睿智。
2018年,我参与采写献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长篇通讯《关键抉择,必由之路》,稿件历经长达9个月的案头调研、实地采访和反复修改,从邓选三卷本到权威党史、从各类史籍到当事人口述资料、从历次党代会的报告到几代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讨论,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关键、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伟大发明、为什么奇迹终由人民书写?我们进行了卷帙浩繁的阅读和激烈的头脑风暴。
同时,我们写作组的同志兵分多路前往十多个省份实地调研,采访历史当事人和权威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调研再学习再调研的过程,我们对改革这一重大命题的认识有着情理交融的飞跃,这为稿件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记忆犹新的是,为了写这篇稿件,我两次到深圳采访沿着当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的足迹。当我在蛇口的改革开放博物馆听到当年开山炮响的情景再现,当我沿着港珠澳大桥感受世纪工程的壮观奇绝,体会巨龙飞跃伶仃洋的豪迈,心里一下子就找到了这种历史的纵深感。
我们常说,好稿子是跑出来的,也是一遍遍地磨出来的。这篇稿件先后经历了十多次的修改,一次次脱胎换骨,最终以立意的高度思考性、行文的可读可感性和穿越历史现实的厚重感,播发后引起强烈反响,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三、质朴鲜活的品格和力量
在我看来,新华体是既大气方正又细腻质朴的,读过穆青等同志采写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一定会被其中真情而朴实的叙述方式、真实而鲜活的语言风格、细腻而感人的细节所感动。
我印象最深的细节,就是稿件中写到焦裕禄同志因为肝病,有时候疼得厉害,只能用压迫的方法缓解疼痛。他用一根硬棍顶在办公室的藤椅上,日子久了,椅背上竟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这就是好的新闻语言的力量。
一个故事胜过一堆道理,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有拨动人心的感染力。今天我们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始终坚持这样一种优良的新闻文风,同时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活力。
我们十分注重以故事为牵引,以细节为抓手,推动报道的叙事语言更加清新朴实,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
我们常说,只有最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近年来,我们在时政报道中始终秉持忠实记录历史的态度,力求原汁原味记录历史的瞬间,全面立体呈现人民领袖的思想情怀和风范。
近年来,新华社不断推进时政报道话语的革命性突破,无论是事实叙述,还是思想阐述、文字表达都力求做到准确、熨帖、清新、干净、传神。新时代的新华体,不断呈现出朴素而有温度、清新而有思想、简明而有亲切感、鲜明而有号召力的特点。
四、创新融合的品格和力量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华社国内部精心打造了一档解读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高端时政融媒体栏目“第一观察”。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同大家一起义务植树。一下车,穿着运动鞋的总书记就拿起铁锹扛在肩上,大步走向植树地点,新华社摄影记者镜头定格下这个瞬间。
细心的网友发现,总书记扛铁锹的形象同30年前一张老照片十分相似。那是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一把锄头扛在肩上,大步走在田埂上。
我们制作了一个拼版照片推出新媒体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动作数十年未曾改变》。指出“一把锄头映初心”熟悉的姿态反映的是不变的情怀。报道推出后,网友们纷纷表示很接地气很亲切。
照片是进入心灵世界的一扇窗口,读图既是阅读,也是解读。图片定格瞬间,取其直观、形象和生动,文字则点透深意,取其思辨、提炼与升华。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第一观察栏目下开设了“瞬间”子栏目,致力于充分挖掘这种图文深度融合的效果,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产品。
新闻界的前辈常说,好的文字报道是有质感、有画面、有声音、有色彩、有表情的。其实无论是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还是音视频报道,新闻报道的形式题材不同,其规律都是相通的。核心就是一点:要引起人们的共鸣共情,这也是我们推进媒体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朱基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