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台标HMG正式上线。
其官方微博官宣文案里写道:
每一次传播,都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每一次点击,都是对文化传承的接力,新时代、新文化,新传播——河南广播电视台。
但在评论区,网友却对新台标不太认可。
“说实话,没有突出河南特色”
“一点辨识度都没有,原来的多有特色”
“没一点文化自信”
“国际化有时候也是丑化,先立足国内再考虑字幕国际化吧”
“HNMG不带N堵了HBMG的路”
“河南广电没考虑黑龙江广电、河北广电、湖南广电啊!一个H先占先用”
近年来,不少广播电视台都更换了自己的台标。例如,CMG(中央广播电视总台)、SMG(上海广播电视台)、JMG(江西广播电视台)、HMG(河南广播电视台)、JSBC(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台标主要运用在一些线下活动和新媒体上,而在大屏端,比如卫视的台标仍然使用的是原来的台标。
有人认为:“英文缩写更国际化”,有人反驳:“普通观众根本记不住这些字母组合”。
尽管,英文字母的台标目前使用范围有限,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电视台台标的字母游戏,让他们越来越分不清谁是谁,而各家电视台本该各具特色的文化面孔,正在变得日益模糊。
电视台台标是媒体品牌的核心元素之一,好的台标不仅具有极强的辨识度,还能凸显文化特色,塑造频道形象,为品牌价值注入持久生命力。
在我国,目前电视台台标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英文名称首位字母缩写加TV。如中央电视台1978年启用的“CCTV”。这种设计初衷是体现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姿态,采用简洁的英文缩写,方便国际传播。
第二类是汉语拼音首字母变形附加象形符号。比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台标基调为蓝色,台标取福建的福字首字母“f”为标志设计基本原色,以表示福建的地域特征。以水滴环绕成变形——字母“f”,并将展翅高翔的海鸥融入其中。
第三类采用中文名称变体设计。比如,四川广播电视台台标由中国书法草书的“四”和“川”结合而成,四字右边的两撇与四字共同构成川字,巧妙地将四川二字融入旋转的光晕中,是四川二字的完美结合。
这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台标成为观众心中鲜明的记忆点。然而,公众渐渐发现,从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新台标“CMG”后,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使用字母台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级媒体,为了国际传播,台标改为CMG更精准、无可厚非,但地方台一味模仿,确实容易让人迷糊,公众似乎被困在了一众媒体建构的同质化的字母迷宫。
追求国际化、打造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每一家媒体努力的目标。但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字母台标与本土观众的文化疏离。
对大多数国内观众来说,由于缺乏基本英文阅读技能,对英文标识有一种天然的陌生感。这类台标需长期磨合才能被识别记忆。
笔者在浏览器上输入“SMG”“JMG”“HMG”,分别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当公众在浏览器上搜索都不能得知这些字母台标究竟是哪家电视台,媒体想通过台标打造辨识度和记忆点的美好期待很难不落空。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著名公式: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公式中“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则指获取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当信息满足度高且获取门槛低时,选择或然率随之提升,反之,则随之降低。
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当观众辨识台标需要付出较高的认知成本时,就会选择忽略。
“没有特色”“没有辨识度”是网友对电视台台标改英文字母后的评价。这说明,不论是从专业的台标设计角度还是大众的审美角度来说,好的台标都应成为观众第一眼就能识别的文化符号,而不是“傻傻分不清”的字母游戏。
台标不仅是频道标识,更应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图腾。就像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龙”字,湖南广播电视台的“芒果”,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孔雀……电视台台标承载着远比字母组合更丰富的内涵。当台标设计成为失去文化锚点的模仿,终将陷入“集体脸盲”。(作者: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