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为何“纸红”难变“网红”?

2025-08-05 08:34 来源:传媒茶话会

  2025710日,河南日报评论员赵志疆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视频号播放截图,截图显示他的视频号前一天播放了一百多万次。赵志疆对此非常满意:“视频号最近数据不错。” 

  赵志疆从事评论工作已有二十年,他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那股时评热带来的繁荣,他在国内各媒体累计发表新闻评论逾千万字,是当之无愧的“纸红”,也就是长期深耕纸媒评论领域、以文字评论见长的媒体人。 

图片来源于视频号截图

  随着新媒体兴起,尤其是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促使赵志疆从传统的“纸红”向短视频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2021年年初,他开始了自己的视频号创作,此后他几乎保持了日更,但流量一般,直到2022年的“唐山打人案”,才迎来第一个流量高峰。 

  如今,他的视频号共发表五百多条短视频,开启了商品橱窗,他的抖音号有1337条视频,23.3万粉丝,最热的前十条视频评论加起来的点赞数超过了100万,同时也开启了商品橱窗。 

  无论从爆款率、内容产量、粉丝率还是变现能力上,赵志疆都完成了从“纸红”向“网红”的跨越,即从传统媒体上以发表文字评论见长的时评人转型为在短视频领域具有较强粉丝基础和内容创作能力的视频评论员。 

  然而,像赵志疆这样转型成功的评论员,在时评界并不多见。 

  评论员为何难从“纸红”变“网红”? 

  转型之难,首在愿否 

  于平曾供职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国内重要时评阵地,离职后创办微信公众号“鱼眼观察”。 

  他认为:“视频虽然崛起,但文字依然有市场,好文字依然能产生有影响力的好作品。所以,很多人并未有转型的意愿和动力。” 

  和他持相同观点的是拥有现象级评论创作经验的徐林生。他的一篇评论《〈罗刹海市〉不应成为网暴“护身符”》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第一名,上榜24小时阅读量5817万,展现了文字评论在短视频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传播量和影响力。 

  他坚持不办个人自媒体,只把文字评论投向机构媒体,因此更不会涉足视频评论。对徐林生来说,个人自媒体和视频评论都会干扰他写作文字评论的精力,他只想在网络时代延续传统媒体时代的写作方式。 

  回看转型成功的评论员,都有强烈的转型意愿。 

  2022118日,记者节,赵志疆在视频号发表感悟:“经历了从报到端的转变,也尝试了从写到说的探索……作为新闻人,如果掌握不了新技术,跟不上新形势,那对不起我们的身份和职业,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用短视频说评论的原因。” 

  “新闻评论的需求侧改革”是赵志疆发明的说法,他认为以前新闻评论都强调“供给侧”改革,但现在要更多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去改革,这也是他逼着自己从一个不爱说话不爱发言的评论员到每天发条视频评论的原因。 

  让赵志疆佩服的是刘雪松。刘雪松认为:“纸红”与“网红”之间,没有任何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也是妥妥的“纸红”,在《钱江晚报》工作20多年,是20余家国内著名网站、报社、电视、广播平台的专栏作家或特约评论员,还曾因新闻评论《不信东风唤不回——也说李嘉诚撤资》获得过中国新闻奖。 

  2020521日,抖音记录显示他发表了首条视频,如今他称得上抖音“新闻评论一哥”,拥有1047.1万粉丝,获得3.9亿点赞。 


图片来源于抖音截图

  转型之难,次在能否 

  视频评论属于人格化传播载体,要凸显情感表达、人格和个性,多元化的表情体态,清晰或生动的发音吐字,接地气的风格以及良好的观众眼缘,这些都成为“纸红”迈向“网红”的天然门槛。而很多在纸媒叱咤风云的评论员,往往只擅长文字写作和表达,不能适应视频评论对表达能力的多维化要求。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视频评论这片蓝海,最初的弄潮儿大多是播音员。播音员经过专业训练,发音清晰,情感表达更自然,长期的主持经验使其更擅长镜头前的互动与节奏把控。 

  2019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主播说联播》栏目,是时评走向视频化的标志性事件。 

  6年过去了,视频评论这一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态,产生了形态多样的样本。然而活跃在短视频领域的时评人依然大多来自播音主持领域。 

  根据2024CSM媒介研究的调查,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三大平台,活跃的省级台旗下主播有500位。他们中做得最成功的是“新闻姐”。 

  新闻姐原名邹雯,她是浙江广电集团下属广播城市之声的记者、编辑。2020521日下午145分,她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条新媒体个人号作品,截至目前全网粉丝量已突破4100万,位列全国广电系统新闻类新媒体个人IP号粉丝量第一。 

  也有人把“新闻姐”称为“新闻评论一姐”。但严格说来,新闻姐的视频更多的是将评论作为一种元素,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字幕、图像、信息综述、案例解析、情感输出、弹幕互动等。这是一种更加适应“短平快”和“冲击流量”的创作方式。 


图片来源于抖音截图

  转型之难,难在团队 

  像“新闻姐”这样的创作方式,并不比文字评论来得简单。 

  据新闻姐介绍,从策划到对比数据,从查询专业知识到咨询专家学者,数次调整文稿逻辑……写稿通常要花4小时,剪辑再花2小时。这样的制作时长还建立在拥有团队和所在媒体的支持上。 

  刘雪松对视频评论的生产也有过谈及,为了保持用户黏性,视频评论号需要日更,有的时候甚至需要2小时一更。为了保持通俗易懂,视频号的内容需要口语化,需要“总有金句在前头”,需要满足抖音算法。 

  此外,视频评论要引爆大的流量,往往需要长久的坚持。以“新闻姐”为例,坚持了半年时间才收获第一条爆款作品。赵志疆也是在坚持日更半年后才碰到了“唐山打人案”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引爆账号流量。 

  视频评论的高门槛不仅体现在内容生产本身,更需要稳定的团队支撑——从选题策划到后期运营,个体评论员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全流程。 

  202161日正式上线的“小强说”,孵化于传统电视栏目《小强热线》。作为浙江广电集团培育的A类账号,建立了“15号”的传播布局,即入驻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广电名嘴”板块,开设5个黄V账号:抖音、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快手、微信视频号。 

  此外,“小强说”还属于“中国蓝名嘴”培育账号。“中国蓝名嘴”项目20217月启动,擅长“全网热点+浙江视角+独家观点”的内容创作模式。除了“小强说”“新闻姐”,中国蓝名嘴还培育了“舒中胜”“菲说不可”“果子Albert”“小汤说事”“00TALK”等评论视频号。 


图片来源于视频号截图

  “中国蓝名嘴”的背后则是浙江广电集团,集团将“中国蓝名嘴”作为工作账号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在账号的内容导向上、传播矩阵联动上、团队制度建设上、资源经费上都给予支持,实现了“频道终端+集团平台+外部大号”的三位一体全媒体传播格局。 

  转型之难,还在周期 

  2019年《主播说联播》开始,视频评论已经走过了第一个五年。作为这五年成长起来的顶流账号,“新闻姐”已经在筹谋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规划。她要组建工作室,建立更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更完善的团队运作流程,在后期包装、数据分析、全网分发和账号运维上继续努力。而赵志疆和刘雪松等人的账号也是在这第一五年发展起来的。 

  互联网流量的浪潮,就连机构媒体有的时候追赶起来也费力。澎湃新闻评论视频号还在更新,但流量并不尽如人意。抖音平台的算法也在变化,从对完播率的追求到对内容深度的渴求,更加注重解读梳理以及阐释性。这一切无疑增加了纸媒评论员进入视频领域的难度。 

  另一方面,商业机构或MCN背书的“网红”以及去组织化的自媒体和个人还在不断涌入视频评论的“赛道”,他们的生产方式加剧了视频评论的娱乐化、个性化、数字化,这正在瓦解纸媒评论建立起来的严肃性和事实性边界。 

  由于短视频的介入,今天的新闻评论生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短视频撬动了更为下沉的评论市场,它在发挥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并将这种影响力扩展到下沉市场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随着短视频创作方式和平台算法的迭代更新,它是否会褪去今天看来还稍显稚嫩、在观点深度和思维展开方面逊色于文字评论的劣势,这个问题也变得更有期待性。 

  (此文根据第20届红网时评研讨会的发言整理,并采纳了著名评论员王志高等老师的建议。)(作者:苏蕾)

(责任编辑: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所有京ICP备1703524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691号Copyright 2012 Chinatrad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经济传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