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一线优秀人才年薪超50万元,值不值?

2025-08-05 08:37 来源:传媒茶话会

  导读 

  当下,媒体经营难,按说经营难大家都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想尽一切办法降本增效。 

  但仍有“财大气粗”的媒体在使劲儿花钱! 

  625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布系统性变革方案,实施“5050万”计划,表现突出的一线优秀人才年薪超过50万元。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按平均年薪40万元算,50人就是2000万元。 

  广州日报花大力气提高一线优秀人才薪资待遇的做法,引发广泛关注、热议。 

  有网友评价,此举旨在吸引并留住核心骨干,是传统媒体打破薪酬天花板的关键尝试。 

  但也有声音认为,该举措不具有普遍意义,一些媒体连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没那个实力。 

  “给一线优秀人才开50万元年薪”,这一现象业界咋看?有没有必要? 

  50万元年薪给优秀一线人员,是否有必要? 

  近年来,媒体日子不好过。降薪、减福利、缩减开支,成为一些媒体的标配。 

  “南方某卫视频道只发放38%的薪资,什么时候能拿到全款工资还是个未知数。”“绩效按照5折到7折不等打折发放。”“工作十年的一线记者编辑,有的人扣除五险一金后还不到3000元。”“东北地区的一些媒体,年终奖已经被全部砍掉。” 

  这是一些媒体生存窘境的真实写照。 

  很多媒体生存发展艰难,广州日报却公开喊出“50万元年薪”给一线优秀人才,确实是大手笔,甚至有点“拉仇恨”。 


图片来源于“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 

  对于该做法,业界怎么看? 

  1.留住核心人才,遏制采编人员流失 

  薪酬不具竞争力、媒体平台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发展空间有限……长期以来,媒体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制约媒体发展的瓶颈。 

  某中央媒体一位资深记者曾透露,其所在媒体一些采编部门出现了中层领导与骨干记者同时离职,甚至整个部门集体离职跳槽、转型的局面。某地市级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有106名骨干采编人员离职。 

  因此,提高薪资待遇、遏制核心采编人员流失、巩固媒体“内容为王”的地位非常有必要。 

  江西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经理、都市频道原总监金石明认为,内容人才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做内容的人都跑光了,媒体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根基,因此,媒体要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州日报有这个经济实力,而且愿意给一线优秀人才开高薪,做法值得肯定。 

  瞭望东方周刊总编室主任金明大谈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度重视媒体人才、重金支持优秀人才的做法,目的是巩固人才队伍,这抓住了媒体发展、竞争的关键要素,必将激励众多一线优秀人才更加积极、更加努力、更加安心、更加体面地做好新闻业务。此举也将产生示范效应,引领、鼓励更多的媒体机构重视媒体人才,推动行业发展。 

  2.留住一线优秀人才,发挥“头雁”效应 

  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促进深度融合发展,优秀采编人员的“头雁”作用不可或缺。一线优秀人才,比如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员是业务的骨干,更是媒体的人才基本盘。 

  成都传媒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王永强讲到,薪酬向能力突出、业绩突出的一线优秀人才倾斜,可以起到徙木立信的作用。发挥一线优秀人才的“头雁”效应,并以“师带徒”“工作室”等模式带动和影响一个或N个团队,生产高质量的内容产品、达成高质量的产业项目业绩、形成高质量的技术创新突破,对于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都有积极的引领示范效果。 

  以成都传媒集团为例,据王永强透露,近5年,集团荣获的8件中国新闻奖、几百余件省市新闻奖作品超50%均由首席人才带领团队产出。此外,集团于2021年通过猎头公司选聘的下属游戏板块1名职业经理人,带领团队推动游戏板块扭亏为盈,并实现经营业绩的大幅增长,推动游戏板块成为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媒体都想留住人才,关键是得有那个经济实力。 

  50万元年薪留住一线优秀人才,多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媒体,而且家底雄厚,大多数媒体学不来——中西部的一些欠发达的省份、城市,就难以达到这个水平。 

  中部某省台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传媒茶话会,其所在媒体虽然也有类似的薪资向一线倾斜的首席制,但工资没那么高,远达不到50万元。 

  西部某省报部门主任向传媒茶话会透露,别说一线记者、编辑,其所在单位的社长、总编都达不到50万元的年薪。 

  但是,正所谓“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其他媒体可以不对标50万元年薪水平,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薪资体系改革,适当向一线业务人员倾斜,想办法留住优秀人才,似乎也不是难事! 

  薪资向优秀一线人员倾斜,已成常态 

  给一线优秀业务人员开高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并不是第一家!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在系统性变革背景下,推进薪酬绩效向内容生产与经营创收一线等关键岗位倾斜,大幅提高浮动绩效工资占比,实行首席制、职业经理制,很多媒体已经在行动,有些已实施多年。 

  以首席制为例,目前,一些媒体将首席记者、首席编辑的薪资或绩效直接对标领导班子成员,甚至可以超过其收入,并实行“能上能下”、杜绝“终身制”的选聘制度,有效摆脱传统媒体的人才困境与内容瓶颈,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制度创新。 

  2021年,江西日报社推行新闻系列首席岗位制度,一级首席记者(编辑、评论员)岗位绩效可相当于报社领导班子副职,二级首席记者(编辑、评论员)岗位绩效可相当于报社部门正职,三级首席记者(编辑、评论员)岗位绩效可相当于报社部门副职。 

  2022年,位于云南省的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实行全员绩效管理,首席记者工资可超过中心主要领导。 

  王永强告诉传媒茶话会,为进一步加强集团新闻宣传、文化产业领域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都传媒集团分别于2021年、2019年推出首席制、职业经理人制度。截至目前,已选拔培育24名首席人才,其中集团首席5名、下属单位首席19名,90%以上分布在首席记者、编审、评论员等岗位。 

  “从薪资待遇来看,集团首席人才年薪可相当于或超过下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单位首席年薪可相当于或超过中心、部门负责人,目前集团首席人才平均年薪近35万元,最高可超50万元。”王永强告诉传媒茶话会。 

  北京某知名都市媒体副总经理透露,其所在媒体有20多个“首席”,设置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摄影记者、首席美术编辑、首席三维动画师等职务。首席的底薪都一样,具体收入还要看工作量来考核,最高也能达到年薪50万元。 

  优秀一线业务人员工资对标媒体老总,是否合理? 

  在金明大看来,采编人员与媒体老总的工资并没有冲突,也无可比性,但如果某家媒体出现了“优秀人员比老总工资还高”的现象,这是好现象,既体现了该媒体对业务、一线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能很好地激发一线人才的工作热情、动力。(作者:李磊)

(责任编辑: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版权所有京ICP备1703524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691号Copyright 2012 Chinatrad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经济传媒协会